您当前的位置: > 新闻中心 > 市场动态

新闻中心

24小时服务热线 0755-82544779

群雄逐鹿5G芯片,到底谁能否改变市场格局?

时间:2018-09-05    来源:本站    点击:1687次   

[摘要] 据Strategy Analytics研究报告,2018年第一季度,高通、三星、联发科、华为海思和UNISOC(展讯和RDA)在全球蜂窝基带处理器市场中收益份额位列前五。高通继续以52%的基带收益份额保持第一,其次是三星和联发科。与4G时代的“高通独大”现象不同,5G时代的手机基带芯片厂商经过几番竞争,市场群雄割据,各大厂商陆续推出实力强劲的产品。

行业巨头

竞相布局5G芯片


8月22日,高通宣布即将推出采用7nm制程工艺的系统级芯片(SoC)旗舰移动平台,该平台可与高通骁龙X50 5G调制解调器搭配。高通声称,该7纳米SoC面向顶级智能手机和其他移动终端,是业内首款支持5G功能的移动平台。目前,该平台已经向开发下一代消费终端的多家OEM厂商出样。此外,高通破例透露发布时间,表示更多完整信息将会在2018年第四季度公布。


在5G基带芯片领域内,高通虽然拥有多年的研发积累和尖端技术,但依然面对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一周前,三星刚刚发布Exynos Modem 5100,与高通的产品相比,采用的是10nm制程工艺,符合5G新无线电(5G-NR)的最新标准规范。如果说工艺技术的领先能让高通骁龙在面对三星Exynos Modem 5100时泰然自若,那么面对来势汹汹的华为麒麟980,高通似乎需要另外的突破口。8月30号,华为官方发布海报,宣布工艺SoC芯片——麒麟980将采用7nm工艺制程,并于31日正式对外发布。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曾表示,相比高通骁龙845,麒麟980在性能上将会有极大的优势。此外,华为还研制了自家移动设备5G基带,将其命名为Balong 5000,可以用于麒麟980。除了华为,联发科的M70也采用的是7nm工艺技术,今年6月初便已正式对外发布。在2018年台北国际电脑展 (COMPUTEX 2018) 的记者会上,联发科明确表示,2019年将有机会看见搭载联发科5G基带芯片的产品推出。


至此,这场“5G芯片之争”愈演愈烈,与4G时代高通统领市场的格局不同,越来越多的实力厂商在这场“5G芯片竞赛”中争先恐后。“从芯片的角度来看,5G市场要比4G市场更加多元化。”Gartner研究副总裁洪岑维对《中国电子报》记者说。


“5G芯片涵盖的应用范围相当广泛。除了高通外,华为、Intel、三星与联发科都有5G芯片方案,只是针对的应用范围不同。华为与三星的5G芯片方案,目前锁定在中小型基地台,Intel与高通则锁定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应用、车联网方面。所以大体来说,在应用范围增加的情况下,5G的市场格局会变得更加热闹,自然也存在更多竞争与机会。”集邦咨询拓墣产业研究院分析师姚嘉洋对《中国电子报》记者说。


格局生变

中国市场重要性凸显


在这场5G角逐中,对于高通来说,苹果订单的离开无异于雪上加霜。不久前,高通在财报会议中确认,2018年新款iPhone将全面停止使用高通基带芯片。高通首席财务官乔治戴维斯公开透露,在下一代iPhone上,苹果可能只会使用高通竞争对手的基带芯片产品。痛失苹果手机的支持,高通不得已另寻稻草。随着中国手机厂商发展势头愈来愈猛,高通将视线放在了中国市场。


在高通发布7nm制程工艺的系统级芯片(SoC)旗舰移动平台的当天,小米官方微博立刻转载了高通官方的相关报道。不少专业人士猜测,高通骁龙855芯片或将在小米新旗舰小米8上首发。此外,vivo X23也已确认搭载高通骁龙670处理器。至此,中国手机厂商的半壁江山已与高通“暧昧不清”。


高通选择中国市场是新老玩家角逐下的必然结果。6月13日, 3GPP 5G NR标准 SA(Standalone,独立组网)方案在3GPP第80次TSG RAN全会正式完成并发布,在发布标准的50家公司中,有16家是中国企业。“在移动通信历史上,中国企业首次在建立全球标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洪岑维说。


“参与第一阶段5G标准的企业中,三成是中国企业。从这个占比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在经历了‘2G跟踪、3G突破、4G同步’阶段之后,中国的5G竞争力正在逐步提升,中国已经成为重要角色之一,也将掌握更多的话语权。这对中国企业而言,是一次重大机遇,有利于产业链相关企业特别是芯片企业,在技术方案研究、应用场景探索、产品形态创新等方面开展充分合作,共同建立起成熟的5G终端产业生态,实现各方协同创新、融合共赢。”紫光展锐CEO曾学忠对《中国电子报》记者说。


“长期来说,这对于中国的5G芯片发展的确有帮助。不过目前为止,我们仅看到华为在5G芯片领域有所动作,由于5G带来更多的机会与市场应用,我们也期待在5G领域有如紫光展锐等企业能奋起直追,形成良性竞争,这对于中国5G市场的长期发展将有帮助。”姚嘉洋说。


未来十年是5G的时代,紫光展锐作为中国的芯片设计企业,正紧抓机遇积极行动,力争与世界巨头们处于同一起跑线,努力在5G上改变格局。2018年,紫光展锐在5G的研发上开启了“5G芯片全球领先战略”,携手包括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英特尔等合作伙伴一起,致力打造中国5G高端芯片。“紫光展锐将于2019年下半年商用首款5G手机平台,实现与5G网络同步迈向商用的目标。随着5G时代的到来,紫光展锐的芯片产品将实现低中高端的全面覆盖,提升自己在全球市场的整体竞争实力,也将打破现有的市场格局。”曾学忠向记者介绍。


尚无“杀手级”应用


5G是中国芯片企业步入市场格局的契机,但是5G芯片要达到真正的市场化应用,面对的挑战依旧存在。紫光展锐COO王靖明向记者透漏,探索发掘、推广普及5G典型应用是5G成功商用的关键,而5G应用需要丰富的终端产品支撑。对于5G的应用场景,业内普遍认为是3D/超高清视频等大流量移动宽带业务、大规模物联网业务及无人驾驶、工业自动化等需要低时延、高可靠连接的业务。王靖明表示,从现有进度来看,手机将成为率先应用的方向。


“5G真正的‘杀手级’应用并没有出现。”王靖明表示,5G将是一次根本性变革,未来将会发展到什么程度现在没人能够知道。“如汽车诞生之初一般,5G时代也需要产业界发挥聪明才智,共同探讨未来可能。所以说,5G是未来的基础,持续提供面向主流市场的解决方案,让所有消费者受益是企业发展的重心。”王靖明说。


除了寻找“5G杀手级应用”,新的商业模式也是5G芯片市场化的一项挑战。“市场化应用,最为关键的还是电信业者采取何种新商业模式,以及新商业模式能否顺利推展,类似于物联网与车联网所带来的应用服务。当商用服务推行顺利,才会刺激5G芯片业者投入市场。其次,要实现5G的市场化应用,也必须先经过互操作性测试,确保5G系统的运作没有问题。”姚嘉洋说。


“频谱分配会是5G芯片市场化的一项挑战。 最理想的频谱目前正被3G和4G使用。 在提供更多低频段频谱之前,5G芯片在设备上实现应用的速度将会受到影响和限制。”洪岑维说。


在工艺技术上,我国芯片企业也面临一些难点。王靖明向记者表示,与以往的芯片相比,5G芯片最大不同之处在于5G的复杂度比以前提升了一个数量级。


5G的射频组合相比于4G组合,种类数目翻倍增多,整体集成度也更为复杂。一旦使用低工艺制程,那么5G芯片功耗就会上升,面积也会增大。“第一代5G芯片,不管是在成本还是在功耗上,都比4G芯片要高,这也决定了5G芯片的研发设计需要更为先进的工艺。”王靖明说。


据记者了解,目前在芯片工艺技术上,紫光展锐现阶段已量产16/14nm工艺芯片产品,并积极开展12/7nm工艺芯片研发,预计到明年,主流工艺将升级为12nm。“后年将会是7nm。”王靖明说。目前,紫光展锐成立了专门的团队来跟进标准进展,曾学忠向记者介绍,紫光展锐正在积极跟进各大运营商部署需求,与设备提供商进行互联互通的测试,与仪器设备提供商进行大量合作,交流探讨5G的商用落地。


虽然姚嘉洋向记者表示,紫光展锐在Intel的技术支援以及台积电的协助下,会在2019年下半年加入5G芯片战局,在中国5G市场中与华为平分秋色。但是,放眼全球,中国芯片企业的积累还远远不够,正如洪岑维向记者表述的那般,虽然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芯片企业在技术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但是,从全局的角度来看,中国半导体企业依旧“在扮演着跟随者而非领导者的角色”。希望在5G时代迈向商用之际,紫光展锐的芯片产品尽快实现低中高端的全面覆盖,提升自己在全球市场中的整体竞争实力,努力打破现有的市场格局,推动我国集成电路业向前发展。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组织架构
发展历程
资质证书
联系我们
产品中心
OWEIS
IKSemicon
TISemicon
ADSemicon
OPTOMEI
KODENSHI AUK
ICMAN晶尊微
GIANTEC聚辰
Fujitsu富士通
触摸芯片
MCU单片机
杭州中科微
Heroic禾润电子
电源管理芯片
天微显示驱动芯片
3PEAK运算放大器
聚洵运算放大器
润石运算放大器
巨华积体语音芯片
蓝牙WIFI方案开发
贴片发光二极管
华润微
集成电路
FOLLON贴片电解电容器
解决方案
充电器电源解决方案
适配器电源解决方案
智能电表电源解决方案
智能家电电源解决方案
金属触摸控制解决方案
触摸控制解决方案
触摸芯片设计指南
水位检测解决方案
汽车传感器解决方案
新闻中心
新品发布
公司新闻
市场动态
活动公告
媒体报道
资料下载
ROHS环保报告
公司介绍/产品目录
OWEIS电源芯片技术资料
OWEIS触摸芯片技术资料
OWEIS接口芯片技术资料
OWEIS场效应管技术资料
IKSemi技术资料
KODENSHI AUK资料
CORERIVER技术资料
ADS技术资料
万代技术资料
芯邦技术资料
启攀微技术资料
博晶微技术资料
海栎创技术资料
融和微技术资料
芯朋微技术资料
启臣微技术资料
美格纳技术资料
比亚迪技术资料
在线客服